郭苏建教授主持并作序的《全球正义指数报告》正式出版

近日,由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研院院长郭苏建教授主持并作序的《全球正义指数报告》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的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联合出版。本书是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全球正义评价体系与数据库建设”长期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是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团队集体合作的研究成果。
《全球正义指数报告》旨在通过全球正义理论与指标体系建构,对不同国家在全球正义上的表现和贡献进行概念化和量化研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全球正义指数报告》是国内外在全球正义指数化研究领域的第一份报告,同时在全球正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也有创新和贡献,具有很强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全球政策指导意义。
本书主要内容和团队成员介绍,请阅下面的目录和序言。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京东售书专属平台可订购: http://item.jd.com/13005148.html
目 录
第一篇 全球正义概念化和测量方法:理论、概念、原则与指标
1. 全球正义的权利路径
2. 全球正义的公共益品路径
3. 全球正义的德性路径
4. 三种全球正义路径的对比
5. 全球正义的两大评价原则
6. 方法论
第二篇 全球正义指数报告
7. 全球正义指数导言
8. 方法论:全球正义指数的建构
9. 九大议题测量与国别评估结果
10. 全球正义指数:主要结果
11. 结论
参考文献
序言
郭苏建
《全球正义指数报告》旨在通过全球正义理论与指标体系建构,对不同国家在全球正义上的表现和贡献进行概念化和量化研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全球正义指数报告》是国内外在全球正义指数化研究领域的第一份报告,同时在全球正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也有创新和贡献,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全球政策指导意义。然而,完成这样一项定量研究的必要前提是全球正义的规范性理论基础。
全球正义是一个含义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包含规范性基础与经验性政策实践两个层面。为此,本研究面临的首要理论挑战是:如何科学地界定全球正义、梳理国际和国内相关文献、系统而全面地整合各种理论路径,从而为全球正义国际比较研究建构一个科学的、规范的、可进行国际比较的理论框架,进而才能指导全球正义相关问题领域即议题和变量的选择,确保其与全球正义概念保持高度一致性,建构一个合理的、可操作的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数据,按照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研究和统计测量。
为此,我们从全球正义的概念研究开始。什么是全球正义,其基本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也就是说,全球正义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具体范围是什么?如果概念界定不清或存在明显缺陷,后面的经验研究或定量研究过程就无法科学地进行操作化,所选择的范围边界、指标、变数、维度等就无法科学地界定和确定。然而,作为一个全球层次的复杂概念体系,全球正义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不同文化背景、知识传统、政策实践的长期影响,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论解释或理论研究路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系统地梳理全球正义研究浩瀚的国际文献和国内相关的思想理论资源,从而全面和准确地把握全球正义概念在全球层
次和范围所反映的对象本质属性和具体范围。
我们的研究发现,国际学术界对全球正义的理论研究大多聚焦“个人权利”这一本质属性进而延伸其具体范围,这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政策实践方面都有严重的局限性,很可能把我们的定量研究引入歧途。我们深入浩瀚的中外文献挖掘出了以“公共益品”为基础的理论学派(或从狭义上说,理论研究路径),并从中国哲学思想传统中发掘出了“德性”这一宝贵资源,丰富了全球正义理论和概念内涵和外延,为全球正义这一含义广泛的概念整合出三个主要理论学派或研究路径——— “权利”(rights-based)、“公共益品”(goods-based)与“德性”(virtues-based),包含了世界范围不同文化背景与知识传统对于“全球正义”的理解。其中“德性”路径从中国哲学思想出发,对传统西方视角下的正义观构成补充,从而为正义指数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理论框架。
通过全球正义的概念和理论推导,我们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基本的评估原则,以衔接全球正义的理论与实践,最终确定了量化实践过程中的测量领域和测量指标。本报告选取了全球190多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CBDRRC)和“世界主义但有勤勉义务”(CDDR)两大评估原则。在评估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建立了一个包含指标、维度、类别和议题的四级数据体系。数据体系选取了气候变化、维和、人道主义援助、反对恐怖主义、协同打击跨国犯罪警方合作、减少贫困、教育、公共卫生和妇女儿童保护共九个与全球正义相关的议题。每个议题按照绩效和贡献两大类别进行考察。我们最终确定了18个测量维度,使用70多个测量指标,数据来源覆盖了多个国际组织数据库和国
际非政府组织数据库。
《全球正义指数报告》提供了自2010年到2017年的全球正义指数及全球国家测评排名。从整体上看,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全球正义指数中排名靠前。从国别分析来看,排名显示中国、美国、德国、英国在全球正义指数排名上位居世界前列,中国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从议题上看,中国在反对恐怖主义、教育、公共卫生和妇女儿童保护等议题上排名位居前列,部分年份排名世界第一。美国在维和、人道主义援助和协同打击跨国犯罪警方合作三个议题上长期保持第一,瑞典在教育和气候变化两个议题上长期位居前列。
作为衡量国家在推进全球正义的绩效和贡献方面的初次尝试, 《全球正义指数报告》可以在以下三个领域中得到应用: (1)它展示了丰富而全面的全球正义状况,为希望看到全球正义的年度表现以及时间变化趋势的人们提供了指南; (2)它可以作为国际社会在不同议题领域实践和监督全球正义发展的晴雨表,帮助各国决策者和国际组织更加有效地设计政策和整合资源; (3)它可以用作学术研究分析工具,充当因果分析中的因变量或自变量,以及比较各国之间在全球正义相关议题领域的成绩和贡献。
全球正义问题是全世界尤其是大国普遍关心和重视的问题。在全球层面推进全球正义是各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本质要求和崇高使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解决全球发展失衡等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本研究显示,中国在全球正义指数排名中位居前列,名列发展中国家首位,表明中国为促进全球正义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中国的“榜样力量”显得格外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社会正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四大挑战。要战胜这些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共同努力,要有合作意识,要破除零和博弈的旧思维。面对这些难题,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一国的发展要兼顾他国的发展,努力促进共同发展。只有实现了共同发展和全球发展,全人类才能建设一个公平、正义、和谐、平等的世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推出的《全球正义指数报告》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以科学的精神量化评估世界各国的贡献,是国内学术界推进全球正义研究的重要探索。全球正义本身就是需要各个国家一起努力才能推进的事业,促进全球正义的过程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
本书分为两篇。第一篇聚焦全球正义的概念化与衡量方法,着重探讨与全球正义研究相关的理论、概念、评价原则及方法。相较于世界范围的其他正义研究,我们在理论框架方面进行了完善与创新。首先,我们从三个路径对“全球正义”进行概念化。这三个路径,即权利路径、公共益品路径和德性路径,包含了不同文化背景与知识传统对于全球正义的理解。其中,德性路径从中国哲学出发,对传统西方视角下的正义观构成补充,从而为正义指数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理论框架。其次,我们提出了两个原则,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世界主义但有勤勉义务原则,用以确定和证成对于指标的选择。这两个原则从议题性质这一全
新角度考察全球正义概念,将九个议题划分为两大类别,从而更加严谨地衔接了理论与实践、规范性基础与实证研究,为从概念化到量化操作的过程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承接和过渡。最后,在方法论上,我们遵循本研究提出的三种理论路径和两个评估原则,探讨全球正义概念指标操作化、议题领域选择、测量维度、数据可用性和局限性等相关问题。
第二篇基于上述全球正义相关理论的三条路径所构成的基本框架以及评估全球正义的两个原则,确定了全球正义涉及的九大议题,即(1)气候变化;(2)维和; (3)人道主义援助; (4)反对恐怖主义; (5)协同打击跨国犯罪警方合作;(6)减少贫困; (7)教育; (8)公共卫生;以及(9)妇女儿童保护。其中,前五大议题是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后四项议题基于世界主义但有勤勉义务原则。我们分别对九大议题及全球正义指数进行量化评估,汇报了2019年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提供了自2010年到2017年的全球正义指数及全球国家测评排名。第二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理论框架以及对于量化指标的选取,并简单总结其理论贡献与创新。第二部分是具体运算和测量方法,介绍对原始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最终数据的生成原则。第三部分报告了我们对九大议题测量与国别评估的结果。第四部分汇报主要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以呈现区域比较和进一步分析。第五部分总结讨论指数的应用、局限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本书的主要贡献有以下三点。首先,相较于世界范围的其他正义研究项目,我们在理论框架方面进行了完善与创新。我们从三条理论路径对“全球正义”进行概念化。这三条路径,即权利路径、公共益品路径与德性路径,包含了不同文化背景与知识传统对于全球正义的理解。其中,德性路径从中国哲学出发,对传统西方视角下的正义观构成补充,从而为正义指数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理论框架。其次,我们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指数评估原则,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世界主义但有勤勉义务原则,用以确定和证成指标的选择。这两个原则从议题性质这一全新角度考察全球正义概念,将议题划分为两大类
别,从而更加严谨地衔接了理论与实践,为从概念化到量化操作的过程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过渡。最后,我们通过具体的概念操作化及统计学测量方法,对世界范围每一个国家在全球层面推进全球正义作出的贡献和绩效进行评估和量化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以呈现区域比较和进一步分析,最后总结和讨论指数的应用、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书是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全球正义评价体系与数据库建设”长期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是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团队合作的成果。它发端于由郭苏建发起、设计并主持,让马克·夸克(Jean-Marc Coicaud)起草的一份简要概念文件。撰写该论文的初衷是,以此为基础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于2018年5月27日举办的国际圆桌会议上与国际同领域的著名学者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完善我们的理论建构,同时获得国际学术界同领域的领军学者的认同。后来,经圆桌会议讨论及十多位该领域领军国际学者的同行评审,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全体团队成员小组深入探讨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论文初稿全面改写,从而为指导下一阶段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规范性理论基础。此外,我们又组建了相关的课题组,按照我们提出的全球正义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及两个基本的评估原则,确定了量化实践过程中的测量领域和测量指标体系,通过数据采集、整理、统计测算,提供了自2010年到2017年的全球正义指数和全球国家测评排名。
今后,我们将在本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集和完善数据,特别是克服一些国别数据收集和可比性所遇到的困难,探索国别数据的国际可比性和可能的换算方式,弥补一些国别和年度缺失数据,完善全球正义各大指数所覆盖的国家和年度数据,并在全球数据可得的条件下适时增加与全球正义相关的其他重大议题,持续发布全球正义年度报告。
本书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他们对本书的贡献率大体上相同,在此按汉语拼音和英文首字母排序:顾肃、顾燕峰、郭苏建、林曦、刘清平、覃漩、让马克·夸克、孙国东、王中原、张春满。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衷心感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项目资助基金、《全球政策》(Global Policy)期刊、美国罗格斯大学、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等相关机构的慷慨支持或合作,以及以下国际学者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专家提供的宝贵意见与建议: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和南纳尔·基欧汉(Nannerl Keohane) (普林斯顿大学)、查尔斯·R.贝茨(Charles R. Beitz;普林斯顿大学)、马蒂亚斯· 里瑟(Mathias Risse;哈佛大学)、科克肖·谭(Kok-Chor Tan;宾夕法尼亚大学)、达雷尔·莫伦多夫(Darrel Moellendorf;歌德大学)、阿里埃尔·科洛诺莫(Ariel Colonomos;巴黎政治学院)、托马斯·黑尔(Thomas Hale;牛津大学)、何包钢(迪肯大学)、亚瑟·布泰利(Arthur Boutellis;国际和平研究所)、丹尼尔·卡利斯(Daniel Callies;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让马克·夸克(Jean-Marc Coicaud;罗格斯大学)、塞尔达·达吉斯坦利(Selda Dagistanli;西悉尼大学)、马尔科·达格托(Marco Dugato;卡托利卡大学)、福田咲子(Sakiko Fukuda-Parr;美国新学院)、亚尼克·格莱马勒克(Yannick Glemarec;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执行主任)、卡洛斯·曼纽尔·格拉丁·拉戈(Carlos Manuel Gradin Lago;联合国大学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特里·林恩·卡尔(Terry Lynn Karl;斯坦福大学)、米洛拉德·科瓦切维奇(Milorad Kovacevic;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首席统计学家)、简·曼斯布里奇(Jane Mansbridge;哈佛大学),以及菲利普·施密特(Philippe Schmitter;欧洲大学学院)。我们还要感谢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执行主任亚尼克·格莱马勒克和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首席统计学家米洛拉德·科瓦切维奇颇有助益的意见、评论和建议。
另外,我们衷心感谢项目组的研究助理:戴昕宇、夏小岚、南山牧野、陈瞡璞、栗潇远、郭子恒、林雅文、王震宇、张雨晴。他们均实质性地参与了研究项目全过程,特别是在全球数据采集、统计、图表制作等方面提供了非常得力的协助。
【首席专家】

郭苏建,政治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导师,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主编,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主编,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创始联合主编, Journal of Chinese Governance创始联合主编,美国Rowman & Littlefield出版社Challenges Facing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系列丛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转型中国研究》系列丛书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委托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主持人。
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直至1991年出国留学,获田纳西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政治学与中国政治,比较政治经济学,民主转型,经济转型,治理理论、社会治理、可持续性能源与环境。主要学术成果包括60余篇论文及30余部中英文学术著作和编著:《民主转型:模式与后果》《中国政治与政府:权利、意识形态和组织》《中国大转型政治经济学》《亚洲共产主义转型政治经济学》《大数据与社会科学研究》《转型中国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和方法问题研究》《政治学与中国政治研究:学科发展现状评析》《转型中国治理研究》《新时代中国清洁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全球可持续能源竞争力报告》《中国市民社会与治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