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研究受以下项目资助: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和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2018年“年度主题”研究项目;2018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政治人类学在‘中国特色政治学三个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18BZZ010);上海师范大学第十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新政治人类学“ 资助(310-AC 7031-19-004220)。
**陶庆,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驻院研究员;牛潇蒙,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研究生。
[1] Timmermans, S. and Tavory, I., “Theory Construction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From Grounded Theory to Abductive Analysis”, Sociological Theory, Vol.30, no. 3 (2012), pp.168.
[2] Gary Thomas and David Jam, “Reinventing Grounded Theory: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ory, Ground and Discovery”,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Vol. 32, no. 6(2006), p.768.
[3] 参见费小冬:《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载《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3期,第24—25页。 “在讨论不同版本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同时,研究实践中扎根理论和定性数据分析二者的界限往往并不清楚。事实上,正统地应用原创的扎根理论版本( Grounded Theory ),不同于使用扎根的( grounded )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方式,也不同于任何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和定性数据分析的综合使用。将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和定性数据分析作对比,前者是关注自然呈现( emergence )和发现( discovery ),并非精确性( accuracy )和验证核查( verification )。”
[4]在1940年《非洲政治制度》出版后,人类学开始研究政治,故众多人类学家普遍认为政治人类学起源于1940年;但实际上,从文献角度来研究人类政治生活的人类学先驱当属弗雷泽(J. G. Frazer)——他于1890年出版了资料丰富的政治神话与历史文献《金枝: 巫术与宗教研究》(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and Religion)。中外大多数文化人类学者均把“政治人类学”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姑且把自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这种文化人类学领域的“政治人类学”称为“旧政治人类学”,以与主张多个学科交叉跨学科的“新政治人类学”范畴相区别。参见Fortes, M. and E. E. Evans-Pritchard, African Political System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0。[英]J. G. 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陶庆、陈津京:《新政治人类学:一种跨学科的理解范式》,载《学术月刊》2017年第2期。陶庆等:《新政治人类学与国家—社会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5] [英]凯西·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实践指南》,重庆:重庆大学出版2009年版,第8—9页。
[6] 参见Kathy Charmaz, “Constructivist Grounded Theory”,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Vol.12, no.3 (2016), p.299; Juliet Corbin, “Grounded Theory”,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Vol.12, no.3(2017), p. 301.
[7] Denscombe, M., 2014. The Good Research Guide: For Small-scale Social Research Projects, (5th edition),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p.128.
[8] Charmaz, K., 2009,“Shifting the Grounds: Constructivist Grounded Theory Method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J.M. Morse, P.N. Stern, J. Corbin, B. Bowers, K. Charmaz and A.E. Clarke (eds.),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The Second Generation, Walnut Creek: Left Coast Press, pp. 137-138.
[9] Charmaz, K. and Mitchell, R.G., 2001: “Grounded Theory in Ethnography”, Cited in P. Atkinson, A.Coffey, S.Delamont, J. Lofland and L. Lofland (eds.), Handbook of Ethnography, pp.160-176, cited in Bamkin, M., Maynard, S. and A.Gouldin, “Grounded Theory and Ethnography Combined”,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Vol.72, no.2(2016), pp.7.
[10]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
[11] 高传俊、朱月龙:《关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述评》,载《心理学进展》2015年第3期,第197页。
[12] Denzin, N. K., The Research Act, Chicago: Aldine,1970, pp.120.
[13] Danielle Soulliere, Britt, D.and Maines, D., “Conceptual Modeling as a Toolbox for Grounded Theorists”,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Vol.42, no.2 (2001), p.254.
[14] Rick Deady, “Reading with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Bias: A journey into Classic Grounded Theory”, Grounded Theory Review, Vol.10, Issue 1(2011).
[15] 转引自詹妮弗·埃文斯著;苏彦捷等译:《心理学研究讲义》,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9页。
参见Corbin, J. and Strauss, A. L.,“Grounded Theory Research:Procedures,Canons and Evaluative Criteria”, Qualitative Sociology, Vol.13, no. 1 (1990),p.7.
[16] Charmaz, K. and Mitchell, R. G., “ Grounded Theory in Ethnography”, in P. Atkinson, A. Coffey, S. Delamont, J. Lofland and L. Lofland (eds.), Handbook of Ethnograph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2001, p. 165.
[17] [英]凯西·卡兹麦:《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边国英译,陈向明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18] Pettigrew, S.F., “Ethnography and Grounded Theory: a Happy Marriage?”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27 (2000), p. 257.
[19] Charmaz, K. and Mitchell, R.G., 2001: “Grounded Theory in Ethnography”, Cited in P. Atkinson, A.Coffey, S.Delamont, J. Lofland and L. Lofland (eds.), Handbook of Ethnography, pp.160-176, cited in Bamkin, M., Maynard, S. and A.Goulding, “Grounded Theory and Ethnography Combined”,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Vol.72, no.2(2016), pp.7.
[20] [美]大卫·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龚建华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14页。
[21] [英]凯西·卡兹麦:《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边国英译,陈向明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22] Fetterman, D.M., Ethnography: Step by Step (3rd edi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10, cited in Bamkin, M., Maynard, S. and A.Goulding, “Grounded Theory and Ethnography Combined”,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Vol.72, no.2(2016), p.7.
[23] Valerie J. Janesick, “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 Reflections on a Case Study of a Professor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Vol. 24, no. 1(1982), p.23.
[24] “马氏”一词在中国大陆的人类学与社会学等学术界,专指著名文化人类学领域享有“科学民族志”之父称号的英籍波兰人马林[凌]诺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1884-1942),这一中文称呼系马林[凌]诺斯基的中国学生费孝通先生于1940年起在译介老师作品中首提。
[25] [法]丹尼斯·库什:《社会科学中的文化》,张金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45页。
[26] [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4页。
[27] [英]埃德蒙·R.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杨春宇、周歆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1964年重印版导言,第5页。
[30] [英]埃德蒙·R.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杨春宇、周歆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5页。
[33] [英]埃德蒙·R.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杨春宇、周歆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8页。
[36] [英]埃德蒙·R.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杨春宇、周歆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3页。
[40] [美]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高丙中、康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9页。
[41] Sam D.Sieber,“The Integration of Fieldwork and Survey Method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78, no. 6(1973), pp. 1335—1359.
[42]沃纳(W. Lloyd Warner)进入到梅奥(Eelton Mayo)所在的哈佛大学商学院工业研究部工作时还是一位新人,而梅奥是任职二十年左右的老教授,因此霍桑实验文献里有关美国人类学家沃纳的资料并不多见,甚至在梅奥出版的有关霍桑实验“三部曲”著作中也很少看到沃纳参与的描述。但是,沃纳早年深受美国文化人类学思想影响,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崭露头角,成为有影响的美国人类学者。他较为有名的人类学研究是在1930-1935年期间于美国扬基城(Yankee City)展开的田野工作及其民族志文本,并于20世纪40年出版。参见:Warner, W. Lloyd, J. O. Low, The Social System of the Modern Factory. The Strike: A Social Analysis, Yankee City Series. Volume IV,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7.
[43] [美]埃尔顿·乔治·梅奥:《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陆小斌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126页。
[45] 参见Mayo, E.J.,The Human Problems of an Industrialized Civilization ,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33;
The Social Problems of an Industrial Civilisa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47;The Political Problems of an Industrial Civilisa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49.
[46] [美]埃尔顿·乔治·梅奥:《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费孝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5页。
[47] 转引自李翔宇、游腾芳、郑鸿:《人类学方法在霍桑实验中的应用》,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3年第3期。
[48] [美]埃尔顿·乔治·梅奥:《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费孝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125—126页。
[49] [美]埃尔顿·乔治·梅奥:《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陆小斌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150页。
[50] [美]埃尔顿·乔治·梅奥:《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费孝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8页
[51] [美]埃尔顿·乔治·梅奥:《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陆小斌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52] [美]埃尔顿·乔治·梅奥:《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陆小斌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IV页。
[55] [美]埃尔顿·乔治·梅奥:《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陆小斌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80页。
[57] [美]乔治·埃尔顿·梅奥:《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费孝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7页。
[61] 张梦中:“定性研究方法总论,《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1期,第41页。
[62] [澳]林恩·休谟、简·穆拉克:《人类学家在田野: 参与观察中的案例分析》,龙菲、徐大慰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页。
[63] [美]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高丙中、康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69页。
[64] 英国著名政治理论家鲍勃・杰索普(Bob Jessop)最早提出了“元治理”理论,批判性指,治理的结果只能是失败,必须对“治理”进行治理,即“治理的治理——元治理”;旨在对市场、国家、公民社会等治理形式、力量或机制进行一种宏观安排和重新组合治理机制。参见Malpah,L. and Wickham,G., “Governance and Failure: on the Limits of Sociology”, Journal of Sociology,Vol.31, no.3(1995), pp. 37-50; Jessop, B., “Capitalism and its Future:Remarks on Regulation,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no.4(1997).